每天上午8时整,位于佛山市三水区的省第四强制隔离戒毒所(下称“省四戒所”)内的医院开始忙碌起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正准时服用当天的首轮抗病毒药物。
省四戒所是我省集中收治男性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的大型监管场所。医院就设在戒毒所内,医护人员既是警察,又是医生。他们每天要面对的,既是戒毒人员,又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身蓝警服,赋予他们帮助戒毒的使命;一身白大褂,亦告诉他们医者仁心、生命至上。
作为我国司法行政系统第一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的业务带头人,黄达辉和同事的工作主要是“和血打交道”:通过技术手段,确认被检验者是否感染HIV。“艾滋病戒毒人员到了强戒所后,往往存在绝望、不信任等心理,我们每天和他们‘零距离’接触,慢慢打消他们的戒心,后续戒毒工作才能更好地展开。”黄达辉说,“千言万语,不如一次握手。”
把风险降到最低
可一周内出具检验报告
登记报备、过安检、穿过两道铁门,笔者一行终于迈入省四戒所监管区。上午10时许,所内戒毒人员正进行体能训练。“1、2、3,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伴随着整齐划一的口号,戒毒人员努力地伸展全身,汗水浸湿了墨绿色的操练服。
省四戒所目前收治近300名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这些人主要由省四戒所的“前身”——省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分所(下简称“四分所”)转治而来。“过去,我省对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主要采用分散管理的方式,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客观上不利于保护非感染者。”省戒毒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有效管理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如何避免正常戒毒人员被交叉感染?
2009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分所正式面向全省(除广州外)集中收治男性艾滋病感染戒毒人员。为准确、快速识别戒毒人员艾滋病感染情况,四分所于2013年成立了全国司法戒毒系统首间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今年3月,省四戒所正式启用,承接了四分所上述职能。
黄达辉团队的工作主要是艾滋病确证与CD4检验。确证后,患有艾滋病的戒毒人员将留在省四戒所内。
“简单来说,设立专门场所集中收治,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我们能够准确、快速地区分谁是感染者,这是实现集中收治的一大前提。”黄达辉介绍,目前他们实现了一周内出具检验报告,以及时对人员进行分流。“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是我们的工作,更是职责所在。”黄达辉说。
绝对不能出错
用一万分认真对待每一个样本
“生命体征正常,体温36.5℃……”省四戒所医院内,医护人员正在给戒毒人员做每日基础检测。若需要验血复核,护士会在抽完血后将血液送至确证实验室,交由黄达辉进行病毒载量、CD4等指标检验和监测工作。报告结果会反馈给医生,以便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大学时,黄达辉学的是医学检验专业,因家人在珠海做警察,他从小便对警察职业怀有憧憬。2010年毕业后,他在地方医院做检验师,后来看到强戒所招医护人员,果断报考了检验医师岗位。“无论在哪里,医生面对的风险是一样的,责任也是一样的。”黄达辉说。团队另一名女医生张宇平是他的搭档,两人配合默契,承担了所内的检验工作。
因工作需要,常常要直接接触艾滋病戒毒人员的血液、尿液、粪便,这些都属于传染源。“干了这么多年,心态越来越平和了。”黄达辉指了指实验室里的各类仪器设备,“只要防护工作到位、用具齐全,并按照职业流程来操作,就没有问题。”
笔者注意到,在实验室里,隔离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分区明晰。黄达辉到达隔离区后,先将双手洗净消毒,而后进入半污染区,套上白大褂,扣紧扣子、穿好鞋套,再步入实验室检验区域。检验区干净整洁,生物安全柜、洗眼器、流式细胞仪、免疫蛋白印迹仪等设备一应俱全。接触样本前,黄达辉戴上医用手套,而后对血液进行初筛。
在大部分血液检测中,一次就能得出最终结果,但也有意外发生。黄达辉就碰到过两次检测结果呈不确定的情况。“耗时最长的一次用了8周,第二次检测依然是不确定,我们隔了4周再次检测,最终判断结果呈阳性。”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黄达辉和张宇平通过仔细查找患者病史,发现其新发肝感染,导致检测结果呈不确定性。
“我们要用一万分的认真来对待每一个样本,绝对不能出错。要对血液负责,对生命负责。”黄达辉认真地说。
双重身份的责任
“只有真心关怀,才能获得信任”
常年在强戒所内,对于戒毒警察来说,压力如影随形。因为警察和医生的双重身份,黄达辉团队更面临管理和治疗的双重责任。
“社会上的艾滋病感染者,一旦决定就医,会更配合医生的工作。但在戒毒所内,这些人既是患者又是戒毒者,刚来时因为对我们不理解、不信任,有的就不怎么配合。”张宇平说。特别是在戒治早期,这些人毒瘾发作之后,有的可能存在过激行为,给医护人员带来感染风险。
“这段时间一直吃药,感觉身体好多了。”查房时,黄达辉碰到了戒毒人员阿鹏(化名)。阿鹏每天按时服药,治疗效果良好,但初来省四戒所时,他却是个“刺头”。
“他们会觉得,都没有用,为啥还继续吃药呢?”黄达辉说,“阿鹏也是这样的,那段时间我们每天跟他沟通,做了很多解释工作。”在医护人员真诚沟通、精心治疗下,阿鹏的身体状况不断好转,他后来还自发地给新进戒毒人员“现身说法”。
“他们比其他人多一层防备心,我们只有用心、用情地给予关怀,他们才会信任我们,也才会坚定改造的信心。”看着阿鹏又在病床边帮扶其他戒毒人员,黄达辉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