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某新冠感染者曾连续3天参与“剧本杀”的新闻引发了社会对其的讨论。
作为新世代的社交游戏,一些“剧本杀”凭借着紧凑的剧情、走心的服道化、逼真的场景设置,吸引着不少年轻人趋之若鹜。作为一个新兴的内容服务产业,“剧本杀”在风靡全国、备受追捧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艾媒咨询《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剧本杀”已经成为主流的线下娱乐方式之一,在2021上半年中国消费者偏好线下潮流娱乐方式TOP5中,以36.1%的选择用户占比拿下第三名,同时中国剧本杀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壮大,预计到2021年将增至170.2亿元。
“剧本杀”在年轻人群中火爆受捧,同样也引起了资本的注意。今年上半年国内“剧本杀”赛道融资超百亿,包括腾讯旗下阅文集团在内,已有多家投资机构入局,布局线上线下生态。此外,内容分享平台小红书更是看准机遇瞄准“剧本杀”线上社区业务,利用自身的社交平台优势打造“剧本杀”社区,引导商家、玩家、KOL等在小红书分享相关内容,通过线上内容的聚合引流线下消费。
剧本内容,是“剧本杀”的最为核心的“流量密码”。对于成年人来说,拥有出色的剧本及剧情的“剧本杀”会让人沉浸其中,恍若穿越时空,体验了一遍另类的人生,达到了放松情绪、释放压力及提升人际关系的作用。但是,对于辨识能力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超前甚至天马行空的“角色扮演”让他们无法区分现实与剧情的边界,容易混淆事实,更有甚者沉浸于角色无法自拔,影响身心健康。
有的商家更是为了赚取最大的商业利益,设计了不少过于新奇、伪科学、恐怖刺激、甚至血腥暴力的“剧本杀”剧情以吸引消费者。特别是角色之间的虐恋、放纵等剧情,易导致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据报道,近日,部分青少年因为沉迷剧本杀,出现了抵触上学、生活作息紊乱、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一位医生表示,其科室平均每月都会有因剧本杀而发生心理疾病的病人来求诊,这些病人或抑郁、或焦虑,甚至出现了幻觉等精神病学症状。
作为新兴产业,“剧本杀”游离在内容监管之外,以致突破道德红线,引发的社会问题甚至可能会触及法律的底线。如此复杂的行业消费环境,让我们还如何守护尚在成长路上的未成年人?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未成年人享受剧本杀欢乐的同时不要被过度成熟化的内容影响身心健康,对“剧本杀”引入内容监管制度,刻不容缓。
除了内容监管,“剧本杀”的知识产权监管同样不可忽视。肉眼可见的商机让“剧本杀”商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财富密码的剧本也相应开始泛滥。有的商家为短时间快速吸引消费者,不惜推出“黄暴本”“喝酒本”等为代表的“烂本”。而不少商家则在“挣快钱”的心理驱动下,引入剧本奉行“拿来主义”。华经情报网的调研报告显示,50%以上的玩家认为业内剧本存在质量差的问题,40%以上的玩家认为行业内的剧本抄袭严重。
笔者在淘宝输入“剧本杀”,弹出有多家售卖店铺。其中,销量比较靠前的两家标有“全网有的我们都有”与“及时更新”的店铺月销量竟分别达到了3000+、2000+,单本完整剧本售价4.98元,如果选择单独复盘更是只需2.98元。低廉的价格及便捷的来源,让剧本的内容质量保障陷入困境。
此外,“剧本杀”的服化道具、场景布置等,同样需要进行安全监管。过度真实的道具,让消费者在游戏中被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质量过关、有安全保障的场地及服化道具的设计,方能让人们玩得开心、放心。
《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剧本杀线下门店已经突破3万家。可见,“剧本杀”仍然处于风口之上,也将会有更多的人接触“剧本杀”。为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剧本杀”行业需守住底线、把好安全关,亟需相关部门进行科学监管、引导。
出品:《We观》栏目组